2004年,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3%,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比1991年降低2.7百分点。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与此相对应的是,物流信息系统的投入是逐年递增的一个现象,而这个增加也不是几个百分点的增加。
业内人士说,物流信息系统带来的好处就是将人力成本降低到难以想象程度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信息系统带来的不仅仅是降低人力成本,而是对仓库管理模式的彻底改变。
在物流行业的大军中,中海物流和中远物流是两个各具特点的物流公司,而且在业内也是做得相当不错的优秀企业。虽然两家在业务模式上不同,但是在信息化建设上却有一点很相似:他们都是走的自我研发的道路,他们的IT部门后来都是独立出来以一个公司的形式来服务于集团。
虽然,他们的IT负责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探索着自己公司的IT路,可是有一个心愿是共同的:为中国的物流信息化趟出一个可以借鉴的模式。
中海物流:追寻标准
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物流)是中国海外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其前身海福发展(深圳)有限公司,于一九九四年在深圳市福田保税区注册成立,是区内第一家开工建设并投入运作的物流企业。自1995年正式运作以来,年均保持30%以上的发展速度,物流量和进出口总额连续几年居保税区内物流企业首位。
1998年,中海物流承接IBM国内工厂的电子料件配送业务,在全国首创电子料件从境外到国内工厂的JIT配送业务模式,称为"多对一"配送模式。2000年,中海物流为美能达在国内的多个工厂提供多海关关区下的电子料件配送业务,创立了领先的精细配送业务模式,称为"多对多"配送模式。与此同时,NEC、LG、TOSHIBA、HP、PANASONIC、联想、华为等著名跨国企业纷纷委托中海物流提供物流服务。2005年,中海物流投资2亿元人民币先后收购了山东莱州港及海庙港等项目,在企业网络化上迈开了大步。
至此,经过10年的努力,中海物流已经从提供简单仓储服务的仓储企业,发展成为员工600余人、仓库总面积5万余平方米、各类运输车辆 250 台、年营业额约2亿元人民币、国内知名的大型综合供应链服务商。
中海物流在业务和规模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获得了众多的社会荣誉:1998年12月,中海物流在国内物流企业中率先获得ISO9000国际物流认证;2002年中海物流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物流实验基地";2004年中海物流被评为中国百强物流企业,位列第35位。并被评为深圳市十大重点物流企业之一。
中海物流的信息化委托深圳市中海资讯科技有限公司(中海物流全资子公司)负责。 2002年,公司自主开发的物流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中海2000》,以其对中国现代物流的深刻总结和卓越的性能受到专家的青睐,获得中国物流信息化十大优秀案例,受到广泛赞誉,并被编入物流教材;2003年,中海2000软件被并被评为物流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陈特喜,深圳市中海资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位从中海物流的IT部门分离出来的人说,中海物流每年IT投入占年营业额的1%左右,预计将来也保持在该水平。
陈特喜见证了中海物流信息化的成长过程。"随着中海物流的每个阶段的发展,信息化建设也是紧步跟随的。"陈特喜介绍,中海物流的信息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1995年公司注册的时候,因为只是做一些仓储业务,所以当时的信息化建设只是围绕着这个基本的业务,进行自己开发。当时在陈特喜的带领下,几个人采用IBM的服务器,搭建了企业局域网,当时的系统还是采用CS结构。在财务系统的选择上,他们经过几番比较,他们觉得在财务上,用友系统是比较适合中海物流的;所以他们采用了用友的财务系统。在这个阶段,可以看作是中海物流的信息化的初级阶段,IT可以支持当时业务的正常运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