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悠闲地起个早,到居住区附近各色菜市场买菜。这些菜从大的批发市场分散而来,有的是合作社直供,很多菜昨天还长在地里;它们走绿色通道,有安全追溯……
弹指十年,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发生了革故鼎新的嬗变。
在2003年试点基础上,2004年国家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我国农产品市场全部放开。随着市场经济深入推进,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更加健全,机制保障、政策调控更加完善……农产品流通这一绿色快车汽笛长鸣,驶过了农村改革的黄金十年。
市场体系建设搭建骨架和躯干,为农产品流通改革奠定基础
在新发地,记者遇到有“精品水果第一人”之称的赵跃升,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农村经纪人。从2001年进驻新发地开始,老赵的生意越做越大。2003年,台湾水果首次走进新发地,他成了第一个代理商,如今他的合同已签到国外。
目前,我国农村经纪人已发展到600多万人。正是这些曾被称为“农产品贩子”的购销大军,成了搞活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市场中介,全国80%的农产品是经他们的手迈开流通环节第一步的。
2003年始,国家进一步重视农村经纪人的培育。当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职业标准,为农产品经纪人职业培训提供依据;同年12月 23日,农业部下发《关于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8月2日,回良玉副总理作出批示:“农村经纪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繁荣农村市场的重要力量。”
相比经纪人和农产品运销专业户构成快车的基础部件,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则当仁不让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力军。2004年中央1号文件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助推合作社蓬勃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也由点及面,推进到持续发展提高的崭新阶段。其中龙头企业提供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占到了主要城市“菜篮子”产品供给量的2/3。
邮政物流企业、粮食流通企业、大型商贸企业是流通主体的有益补充。政府及各行业协会作为政策制定者和体系保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部党组成员张玉香全程组织了从2003年开始的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这一国家层面的交易会已成为展示发展成果、实现交流合作的农业会展经济标杆。她说,去年第九届农交会成交额602亿元,再创历史新高。除此之外,农业部每年支持各地举办30多场农业会展,已初步形成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相衔接,综合性、专业性相补充的会展营销体系。
众多市场主体矢志付出,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构架逐渐完整,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逐步提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微博)总结道:农产品交易由过去传统集市贸易扩展到专业批发、订单购销、拍卖和期货交易等现代方式;农资连锁超市配送发展势头较好;连锁经营、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逐渐走进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领域。
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指挥棒”作用。农业部自2002年起连续出台《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等指导性意见,开展“菜篮子”工程建设,推进作为农产品市场流通主渠道的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十一五”末,审核认定定点市场776家,着力培育一批国家级专业批发市场,目前鲜活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流通数量已占总量的70%。商务部2005年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连锁超市、统一配送等方式改造农村“夫妻店”、“代销点”;2006年启动“双百市场工程”。供销合作社改造农村传统经营网络,大部分连锁、配送网点已纳入连锁经营和配送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分别从2003年、 2005年起连续安排资金,扶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和质量检测系统及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配送中心和冷链系统建设。
在政策支持下,绿色流通快车马力强劲,发展道路越走越顺畅。目前我国共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500多个,承担起70%以上的农副产品流通任务。
机制保障、政策调控铺就发展双轨,为农产品流通改革提供支撑
十年来,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外部框架搭建彰显设计宏大,内部机制顺畅显出别具匠心,主要表现为产销衔接更顺畅,质量监管更严格,信息建设更完善。
“农超对接”成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新引擎。通过它,清晨摘下的新鲜果蔬,几小时后就可摆上超市货架。这种产销对接形式在大江南北迅速发展,并不断派生出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农批对接等多种形态。2008年,商务部、农业部发出《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到2011年底,中央财政总共安排7亿元,在19个省市支持1000多个农超对接试点项目,对接合作社突破1.56万个。加上“全国农产品金秋展销行”等形式,实现了全国联动,有效联结。仅农业部每年举办对接活动就达700多场,实现贸易成交额3000多亿元。
农业质量标准工作也走过快速推进和全面实施两个阶段。2002年开始,农业部率先启动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2003年起扩大了蔬菜中农药残留和畜产品中“瘦肉精”监测范围和参数;2006年4月29日,我国第一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专门法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目前实现了对全国近 500家大中型综合及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实时动态监测,监测品种200余个。
随着农业信息化进程加快,农产品流通保障体系愈发完善。作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12个重要业务系统之一的“金农工程”一期中央本级项目建设完成;通过 “12316”三农服务热线,农民足不出户便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棘手难题。《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要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基本完成农业农村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的过渡。
一系列保障措施相继出台,为绿色快车提供有效补给,其中包括财税政策、金融支持、保障用地、强化监督、运输便利等多个方面。
以绿色通道为例,2005年国家七部门联合印发《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实施方案》;2010年12月起,全国所有收费公路全部纳入“绿色通道”网络范围。有关部门统计,2005—2009年,全国因此共减免通行费277亿元。
减免税费方面,2008年9月1日,国家出台停止征收农产品集贸市场管理费和个体工商户管理费,每年为市场及经营户减轻负担约300亿元;2011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被业内人士称为改革开放以来扶持流通业发展含金量最高的一份文件,其中包括减轻流通产业税收负担和降低流通环节费用等一系列政策。
2004年5月23日,国家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新一轮“粮改”拉开序幕;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步伐,转变企业经营体制,完善粮食现货和期货市场,严禁地区封锁,搞好产销区衔接,优化储备布局。之后,国家相继出台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政策。
作为农产品价格政策核心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取代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实际上是给农民一个稳定的收益预期。通过控制最低收购价把握粮食拍卖节奏与投放量保证市场稳定,有效抵挡了近两年国际粮价大幅波动的冲击,极大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
临时收储政策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应运而生,政策支持企业参与,面向农民敞开收购,发挥市场“托底”作用。以大进大出的棉花为例,2008年籽棉一度跌破成本,国家在当年10-12月连续三次下达收储计划,累计收储272万吨,第三次收储实行皮棉与籽棉相挂钩政策,有效保护了棉农利益。
针对重要“菜篮子”产品——生猪的价格调控预案也在这一时期出台。2009年1月,六部委联合发布《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并于当年6月第一次执行,收储强力拉升猪市。据国家发改委成本调查,2009年5月规模户出栏每头生猪亏损18.44元,而6月规模户出栏每头生猪转为盈利 23.16元。
近两年,针对鲜活农产品尤其是蔬菜价格大幅波动,国家抓紧完善鲜活农产品市场调控办法,探索建立主要蔬菜品种价格稳定机制。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合成说,他们正在努力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预警机制,建立鲜活农产品产销信息的支撑、采集、发布、示范平台,解决农民“看不到、听不懂、用不上” 信息的难题。
两个市场、两种潜力打开广阔空间,为农产品流通改革引领方向
我国农业加入世贸组织不仅历程十分艰辛,还做出了重大承诺,承诺农产品关税水平只有世界平均的1/4。然而十年来,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农产品贸易总额由2001年279.4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219.9亿美元。
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反映了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禀赋特征和农业比较优势。我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土地密集型产品。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增加了国内农产品有效供给,缓解了需求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保证粮食安全提供了空间和余地。按国内单产水平测算,2010年进口大豆和棉花相当于4.6亿亩和0.38亿亩耕地产出。资金、技术、装备、品种、管理等现代要素引进,也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巨大冲击,让我们清醒认识到扩大内需的重要性。相比于城市消费市场,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农村有全国2/3的人口,农村消费市场一旦打开,前景不可小觑。另一方面,从城乡统筹来看,打破“二元结构”的禁锢也依赖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今年1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要求强化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销信息引导,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优势产区现代化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冷链体系和生鲜农产品配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推进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规范和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
农产品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一直被视为特殊的战略物资,农产品流通改革因此备受瞩目。流通,一头连着农民生产,一头连着城镇居民消费,事关民生,意义重大,它就像一辆绿色快车,在不断流动通达中向着强农惠农富农的目标飞驰。
作者:中国物通网